当晚清碰到晚明
——辛亥背后的难题与机遇
□ 李扬帆
尽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中国的民族认同诉求问题却是辛亥革命要解决的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辛亥革命之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令人深思的是,其最大的成功却在于对明清易代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完满的解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多民族共和的国家体制构建问题,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这是晚清对晚明作出的跨越时空的回应,是辛亥革命民族认同诉求的巧妙转轨。
明清易代,留下300年的难题
反思辛亥革命,需要跨越3个世纪返回明清易代时期。
近世以来,中国真正的认同危机出现在明末清初的文化和政治局势突变之中,它导致中国人在国家认同上感觉到了危机。明清易代导致中国认同出现“解构”,而晚清革命则面临“重构”中国多民族认同的合法性问题。
夷狄的出身问题是困扰清朝前期统治者的一个关键问题。有学者认为,“清代政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合法性问题,即如何将满洲王朝重构为一个中国王朝”。满洲统治集团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对中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均包含了身份认识。通过舆地政策和地理学、版图绘制等,得到天下的满洲厘清和重塑了帝国的地理形象。但是这个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并遗留至晚清。
由于中国自身的传统思想、自身的条件限制了辛亥革命,为塑造革命的正义性、正当性、合法性,革命者不得不将“排满”作为最重要的核心诉求,以此确立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也是中国自身历史遗留问题在近世的凸显,又何谈西方冲击开启了中国的革命?事实上,西方近代革命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仅限于口号,远不及中国历史自身逻辑发展对中国革命内在本质的决定性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国粹”是必由之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身份认同逐渐明晰,并随着革命的推进而将单一的排“满洲民族”转化为排“满洲统治”,将单一的“皇汉”思想,转化为多民族共和的思想。以排满为契机,遽然实现了中华民族身份的重新塑造。
身份认同的政治诉求又必然伴生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中国世界观巨变的一个特点就是因身份认同需要而伴生的所谓“民族主义”思想的迅猛觉醒。
……
(共4364字)以上文字节选自《同舟共进》杂志。邮发代号:46-56,订阅电话:020-3830 8908(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