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鸿:改革精神是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
□ 本刊记者 梁思慧
周天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广东省委员会主委
《同舟共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今年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包括民革的一个重头戏。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政治事件之一,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周天鸿:辛亥革命的影响,如果放在20世纪,我们可能看不大清楚,但如果把它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看,意义就非同一般了。现在对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对其意义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历史的第一步——结束了一个旧制度,开创了一个新制度。尽管这个第一步,包括后面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或许有点蹒跚和曲折,但它还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贡献,一是结束了封建制度,这是海内外一致认可的,二是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之际,几乎无一例外地扼杀多元文化,但辛亥革命不一样,正因为有了那种宽松的环境,国外的各种学说、主义才能纷纷进来,为后面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提供土壤;正是这个宽松环境的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处在封建社会中的老百姓、知识分子等各阶层的人接触到了现代文明。 这一点对今天很有启发意义: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大环境,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我们民主党派特别是民革,与辛亥革命的渊源很深。民革早期的领导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国民党左派”,之前和蒋介石右派集团作斗争,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了参政党。在思想理论基础上,我们和其他党派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对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的继承。对今天的民革来说,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回顾过去的历史,巩固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在复兴中华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同舟共进》:辛亥革命给今人留下了哪方面的遗产?需要怎样继承?
周天鸿:辛亥革命虽然不尽完善,革命的基本任务没有完成,但它留下的很多东西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值得今人去思考、总结、继承和发扬。比如我刚才提到的“爱国、革命、不断进步”这三点。
……
(共2969字)以上文字节选自《同舟共进》杂志。邮发代号:46-56,订阅电话:020-3830 8908(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