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的“坏孩子”韩寒
□ 詹 晟(香港)
韩寒近期的博文《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详细分析了当年央视节目《对话》的“好孩子”话题及其后续引发的经年风波。
当年节目,笔者也曾目睹,节目中让黄思路、韩寒并列出场,当年主持人更以韩寒作为“坏孩子”的典型来作为“好孩子”黄思路的反面陪衬。
不少观众转发《对话》的视频,是基于两点——
首先,是对分数至上的教育制度的不满。不论韩寒情愿与否,他恰巧就成为这个分数标准下的“异类”。黄思路的全才,其实不应该被诟病,因为她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她优秀的成绩是她被当作榜样的原因。家长愿意买黄思路的书,很大程度上是想从中研究她的学习方法,用于培育自家的李思路、王思路、韩思路。
其次,是将好、坏孩子进行定位的不忿。当年的节目中除了主持人的冷嘲热讽,连在座观众也语重心长地教育韩寒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
韩寒可以痛骂教育制度,可以标新立异或摆出无所谓的态度,但对青年读者而言,却只能从他的文章、他的经历中得到一种暂时脱离现实的潇洒,很快他们又要疲于奔命地埋首奥数、接受老师的鞭策和家长的比较。只能说韩寒给当代青年树立了一个除了主流式阶层攀升“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赚大钱”之外的选项:“考不好—不上学—自己活—赚大钱”。但主流模式之间的环节递进毕竟较为稳妥,后一条路每一步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而认分、认证、认爹的社会,合谋起来扼杀了走上后一条路的孩子的快乐。
即便是韩寒,遭受了那么多的白眼与非议,很难说没有压力和痛苦。而中国又有多少和韩寒一样不羁、文笔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甚至开赛车也很棒的人?转发《对话》视频,实际上是对“社会共谋”的反抗,而对“好孩子”黄思路的迁怒也可作如是观。
行胜于言。人们对教育有诸多不满,但有时欠缺行动的勇气。“童话大王”郑渊洁自己编写教材手把手教育儿子成才,就是他敢于挑战现有教育体制的最大实践,而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践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