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视野,鲜活的见识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正在参与、经历、见证着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置身于这样的时代,尤其需要开放的视野与鲜活的见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读《同舟共进》第11期的最大感受,就是杂志内容的开放视野与鲜活见识动人心魄,令人掩卷思索。
专题策划“你未必知道的拉美”很有冲击力。尽管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尽管当今世界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对世界的关注主要还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对于大洋彼岸的拉丁美洲,不能说不了解,但大都停留在感性化的阶段。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举世瞩目的“金砖四国”就有巴西。因此,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推出“你未必知道的拉美”专题,可谓正当其时。专家学者的这一组文章,立足于拉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理性分析。常修泽指出,南美改革的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和“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两条路都走不通,而智利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鸡蛋上跳舞”的实践探索,是值得重视的现实出路。谢文认为,“南美模式”已发生了历史性转向:上世纪60~80年代是“集权政府、专制制度、国有制、吸引外资、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与初级产品出口、贫富悬殊以及债台高筑”;90年代以来则是“民选政府、民主政治、私有化、吸引外资,以及在金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基本制度上的改革与完善”。从改革的角度看,尽管拉美国家与我国具有不同的国情与发展路径,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验与教训无疑是值得参考的。此外,邬云聪的《透视巴西的三张面孔》、尹伊文的《古巴:改革中的迷茫和探索》、刘文忠的《墨西哥与墨西哥的华人移民》三篇文章,侧重从文化、民生、信仰等角度再现拉美国家的现实境况,有助于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拉美。
如果说“专题策划”主要是凭借视野的拓展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识,那么,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的问题,同样可以给人以新的启迪。同期“议政论坛”、“前沿观察”的一些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朱征夫的《相濡以道德,相忘于法治》指出,“在弘扬道德自觉、分享道德喜悦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道德本身作一些反思。因为,道德固然有伟大的力量,但也存在缺陷,难以成为拯救时代、拯救社会的诺亚方舟。”其结果,很可能是“相濡以道德,相忘于法治”。果如此,那就远离法治社会建设的宗旨了。薛涌的《“福利国家”靠什么竞争》指出,平等不一定牺牲效率,北欧福利国家的原则,是让国家来承担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责任,让企业集中精力追求效率,最终形成“保护人而非保护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样一种福利国家的竞争模式,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开放的视野不仅意味着拓展新视野,形成新视角,而且意味着生成新观念。同期的文史栏目,就有不少文章很有新意。彭劲秀的《毛泽东的“老朋友”纪登奎》叙述纪登奎因得到毛泽东赏识而获破格提拔的经历,其一生的进退沉浮,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间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感慨之余,其实应当深刻反思当时的政治生态。彭钢的《伯父彭德怀》披露了彭德怀革命生涯中的不少细节,既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家的胸怀,又显示了一代英雄的悲剧命运。究其根源,确如彭钢所说,彭德怀的悲剧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一个体制的悲剧。张耀杰的《冰心,被忽略的女性智慧》透过世纪老人冰心的经历,展现她左右逢源而又政治正确的处世方式和女性智慧,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冰心的这种处世方式和女性智慧,也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当时政治生态的产物,她那“打死也不说”的处世方式其实包含着无法言说的苦衷。在此意义上,过于美化冰心的女性智慧,反倒不利于反思当年的历史。盛夏的《丁玲:一道悲壮的风景》一文,就充满了深刻的反思精神。丁玲挨整,周扬要承担直接的责任,但周扬一人能做得了主么?因此,文章的主线着墨于丁玲与周扬之间的恩怨,其实还有毛泽东、周扬、丁玲“三人转”这条伏线。这样一来,文章就深刻揭示了丁玲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毫无疑问,我们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更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更好地推进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一流作者和一流编者成就了刊物
江西贵溪 吴厚荣(曾任江西省鹰潭市政协委员、贵溪市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感谢杂志社两次摘发我的信件并评为“年度热心读者”。《读者调查问卷》的周详设计,表明你们深怀与读者交流的盛情,以及欢迎意见建议、集思广益、进一步办好刊物的诚恳,由此可见《同舟共进》风格的非凡。历来名刊的主持者,都十分重视与读者交友和交流,如鲁迅、邹韬奋等,你们继承了这种传统,发扬了这种风格。
贵刊作为政协系统的言论平台,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当下的中心问题(中国向何处去),针对广大读者对信息的期待(世界与中国的趋势、问题和对策),在履行政协的三项职能上,又攀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表现为:视野广阔,涵盖全球、全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的议题有战略性、有“大思维”,贯穿“历史—现实—未来”,关注长远利益,关注全局及潮流总趋向。切入现实,针对热点、焦点、难点,所提建议中肯、实在,有可行性。立论稳健,求真务实,直击时弊,但不偏激,提供事实让读者有分析判断的空间,不逞危言以哗众。追踪及时,2011年有中共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入世1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等大事,刊物都提前组稿,给予有现实意义的阐释,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栏目丰富,议政类与文史类搭配得当,读之有益且有趣,增强了刊物的魅力,避免了枯燥感。可以说,每期刊物都内容厚重,富有教益。我读贵刊,越读越觉得对世情、国情、人心所向增进了了解,心中有底,头脑清醒,并常引起一些思考,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有信心。我认为,贵刊对读者思考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贵刊之所以越来越成为读者公认的权威时政期刊、“言论旗帜”,就在于有一流的编者、一流的作者,高层次的作者乐于供稿,又由于《同舟共进》的高水平、高影响力,从而有凝聚力。我读贵刊的大部分文章,深感作者对所论述问题都是下了大功夫,真有研究、有真知灼见的,不是率尔之作(少数例外)。同时也感受到,其背后的编者策划、选题、组稿、编辑和记者访谈笔录整理,也都是殚精竭虑的。在此,我谨向编者、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提供了读者渴求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专题策划是贵刊每期的“龙头”,设计适时,议题切要,作者高明,见解精辟。读来犹如有幸旁听高端论坛上的演讲,获益多多。专题策划的“题记”写得特别精彩,仅用三五百字,提示要点,托出背景,联系现实,切中肯綮,言简意赅,文采斐然,指导阅读,引人入胜。我总是不忘先读“题记”,再看专题各文。(2011年12月29日)
“老八路”的几点意见
河南洛阳 段星灿(1944年入伍的老八路军战士)我对《同舟共进》相当满意,我年老精力衰退,谈不出高见,只能抽象地表示:刊物要更勇敢些,更智慧些,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健康发展、生存幸福,发出更多振聋发聩的声音,以尽到久享盛誉且友人日增的老刊物的责任;要千方百计扩大发行,国内此类水平的刊物太少了。我建议:(一)可向省内外市级以上未订阅刊物的政协赠阅一季度刊物;或向一些县级政协赠阅存留的刊物,附信争取。(二)派出人员在中等以上城市搞一些零售点,可先免费让其试销两三期。(2011年12月9日)
言辞犀利,但不极端
云南昆明 方向明(中学高级教师)刊物观点鲜明,言辞犀利,但不极端。内容贴近现实,关注民生。说理鞭辟入里,叙事自然流畅,言之有物,对历史的反思也很有现实意义。尤其宝贵的是,无论对历史、对现实,都讲真话、实话。每篇文章都是高质量的,语言精练,字、词、句都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在全国诸多刊物中堪称一流。希望刊物能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当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展开一些讨论。(2011年12月14日)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